森木网 论文资料 我在历史教学中的感悟(集锦)

我在历史教学中的感悟(集锦)

我在历史教学中的感悟第一篇:我在历史教学中的感悟我在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近几年我一直承担九年级历史的教学任务。由于教材换来换去,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教学模式也随之有很大的变动。不知是学生的素质差?还是我的方法,手段不对路。总之,学生是一问三不知。

我在历史教学中的感悟

第一篇:我在历史教学中的感悟

我在历史教学中的困惑

近几年我一直承担九年级历史的教学任务。由于教材换来换去,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教学模式也随之有很大的变动。不知是学生的素质差?还是我的方法,手段不对路。总之,学生是一问三不知。因此我感到困惑又有压力。

困惑一:如何对历史学科定位问题。我们学校前几年将历史课比起语数外等课程称之为“副课”。近几年在“副课”老师的反对下,又改之为“小科”。由于中考时历史科占得分数比较低,所以多数家长,甚至个别领导都不重视,学校有时期中考试也不考,从而导致七,八年级历史教学不到位,致使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差。到了九年级就很难教学,很难适应中考了。

困惑二: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怎样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问题。我认为像杜郎口那样让学生课外搜集大量资料,课内来展示成果(),我们学校既没有提供学生上网,上图书室的时间和空间。去年起全县搞“课内比教学”的活动,每位教师都讲了一次公开课,体现这种新课程理念的为数不多。今年全市历史课堂比武在蕲春举行,我听了多堂,但“满堂灌”“满堂问”的也不乏其人,还是“我的课堂我做主”,那么怎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知道”的教学模式呢?

困惑三: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老师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经历,将手新课既没有教学用书,也没有教学挂图,就凭在黑板上比比划划,就凭一张嘴巴夸夸其谈。有时想让学生了解一下相关历史资料,多媒体教室又不合格(听说马上搞“班班通”)。历史教学在我校是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与当今网络时代相比,实在相距太远,学生成绩怎能提高啊?

总之,我觉得历史教学要发展,首先教育思想要革命。什么“应试教学”,“正副课意识”,“读史无用论”这些狭隘观念必须更新。另外,学校要配备专业历史教师,加强师资力量,搞好历史教学配套设施,我希望历史教学的春天早日到来。

第二篇:细节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感悟

费县新庄镇初级中学 吴玉奎

历史课堂教学承载着历史教育的重任,而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课堂的教学细节。历史是具体的,是动态的,对于历史的叙述也应该是具体而生动的。在学习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人物时,要讲的真实鲜活,不仅要线索清晰,层次完整,而且也离不开细节的支撑。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典型的例子,而好的例子一定是有典型的细节。典型而关键的历史细节能让历史课堂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可以掘深拓宽历史,实现微窗眺远景;也可以展现历史的多面风采。做历史教师,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功是学会怎样讲故事,把教科书阉割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戏剧冲突里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历史教学需要高屋建瓴,需要理论指导,同时也需要蹲下身子来,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做起。下面,就结合我校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谈谈我们的做法和感悟,期待与同仁们交流探讨,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一、历史细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功效

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对于历史的深刻认识一般都是从细节入手的。细节决定成败,历史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历史教学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承担。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我们认为可以大胆的运用一些历史细节,把教科书中丢失的那些精彩片段还原。因为细节往往是历史教学的魅力所在。历史细节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情境、文化作品等进行系统生动的描述,增强历史事务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教学中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更加深刻地领会隐藏在史实背后的史学理论与文化精髓。历史的细节在信息传递时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又不容易被遗忘,这就好比是一场荡气回肠的电影中那些紧紧抓住人们眼球的精彩瞬间。我们每个人回顾以往所学过的知识,印象深刻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例子、生动的趣事或触动心弦的震撼。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把握住历史细节,就可以见微知著,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其功效不可替代。

1.细节能够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第一个任务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愿意、喜欢上历史课。学生如果对历史不感兴趣,其他的也就失去了依托。所以我们就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把握细节,充分运用细节来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使学生能主动进入历史课堂,有对历史探究的原动力。

如在学习“外交事业的发展”时,我在一开始上课就展示出教材上的一幅照片——《乔的笑》,就是乔冠华在联大通过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开怀大笑的照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照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之后又介绍了照片的一些情况:这幅珍贵照片在新闻摄影展中获得金奖,纽约某大报对乔冠华这纵情一笑也倍加赞叹,称他为“大国家的大人物”。乔冠华的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因为乔冠华的表情是很夸张的,给人的视觉冲击非常大。所以学生马上就被吸引了。这时我适时设问:为什么乔冠华部长会如此开怀大笑?学生很快就能从课本中获取信息: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件事是新中国在外交上的重大突破,是一件令我们自豪的事。图片是无声的,但图片所带来的情感的渲染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就在现

1

场。这会使他们产生与乔冠华有相同的感受:为我们的国家高兴、自豪。有了这样的铺垫以后,学生自然会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有好感,有求知欲。本来教学内容只是一个过程性的描述,一些结论性的语言,相对来说是枯燥的。用细节来刻画特定的场景和对象,非常类似于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抓住了这个精彩瞬间,以情感打动学生,带他们走进了历史。

2.细节能够创设新颖的历史情境,使学生情感升华

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对于教师的设问学生或者死气沉沉,或者无所适从,或者偏离主题。这主要是学生与历史有距离感,学生没有感悟到历史。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是被动地接受的。如果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能精心挑选一些历史细节知识(或趣味盎然,或发人深省,或感人泪下),利用历史细节来设置问题,唤醒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就会高潮迭宕,扣人心弦。在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关于台湾问题时我们就采用了这样的细节:

出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望大陆》:“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家乡,家乡不可见兮,不能相忘。”并且补充了于右任先生到台湾时并没有把自己的结发妻子和儿女也带到台湾,而是把他们留在了大陆,这是他于1962年病重时所写的哀歌。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这首诗的意境后,然后提出以下问题:(1)他为什么要葬于高山之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造成今天“惟有恸哭”、“家乡不可见兮”的原因有哪些?今天我们政府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于这些历史细节的及时补充,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意识,自然使学生的情感也得以升华。

3.细节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解读,有利于点化课堂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有血有肉的,但囿于篇幅的限制,课本往往又是高度凝练、概括性的语言。对于学生而言,几乎所有的历史都发生在遥不可及的年代,过程性的描述是难以留下深刻印象的,特别是一些结论性的语言,学生读起来更是味同嚼蜡。而历史仿佛变得无味难以理解。而细节有一种属性,这在信息传递时最易被接受,又不容易被遗忘。我们应该抓住细节这一特性,创造性地利用它解决在教学中的一些难题,使教学得到升华和深化。

比如在学习《文艺复兴》一课时,针对人文主义的理解,我选取了薄伽丘的《十日谈》的两个故事《绮思梦达的故事》、《修道院的故事》,同时又出示了电影《哈姆雷特》片段中有哈姆雷特的那段著名的独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通过解读,学生能够理解文艺复兴中对于人文主义的理解,而教材中只有一些结论性的语言和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如果失去了教师带领学生对于文艺作品的解读,学生就不会感受那个时代跳跃的脉搏,更不会对历史知识有一个真实的理解。显而易见细节的作用举足轻重。

4.细节能够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认知

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塞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新课标要求: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历史课堂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呢?这中间,历史人物的一句话、一封信、一个动作„„诸如此类的细节都可能成为课堂教学好的素材。

近年来,中日关系比较紧张,钓鱼岛问题持续发酵,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和右翼势力十分猖獗,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接连不断的发表反华言论。学生对于这一现实与历史对接的热点问题困惑多多,日本为什么到如今不敢面对历史?至今为什么不敢承认侵略中国?我就出示了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的《终战诏书》及东京审判时印度法官帕尔——裁决日本战犯“全体无罪”的一面之词。《终战诏书》全文600字,从头到尾找不到“战败”、“投降”字样,仅从标题中使用中性词“终战”喻示战争结束,更不可思议的是诏书说战争“已阅四载”,说明什么?日本只承认对“英美”的终战,

2

而对中国和东南亚一系列国家进行的侵略战争,他根本不予承认。相反的,2005年,日本在靖国神社内树起“帕尔显彰碑”,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毫无疑问,当这样的历史细节呈现给学生时,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增强都在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了。

5.细节能够钩沉思想,培养养育学生的灵魂

史学博大精深,不是因为史学可以研究一切,而是因为这些研究给我们带来更为丰富的思想及方法,要通过史实及其思考,让我们懂得世界,认识自己,知晓现实,憧憬未来。让历史细节如同久旱的甘雨,不断催生学生的激情与智慧,成为他们的精神密友、生命知己、灵魂导师。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我选取了林觉民的《与妻书》片段,学生听的非常入神,很多学生都留下了眼泪,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知道他们的情感正在进行一场精神的洗礼,收到了良好的教育目的。

二、细节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1.运用细节导入知新课,别具匠心

历史知新课的导入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运用教学内容中的某一细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时间也长。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都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

如在学习九年级历史“美国独立战争”一节的课堂教学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段英语“ John Hancock”,然后问学生:这是什么意思?教室一下就热闹起来,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普遍认为是“约翰·汉柯克”。我告诉学生:这是个特殊的句子,意思是“亲笔签名”。学生大惑不解。我解释道,它的典故与一个历史事件紧密相连,是什么呢?然后在黑板上板书《美国独立战争》,因为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56名独立运动的倡导者在《独立宣言》上签字,会议主席约翰·汉柯克首先签名,他的字比别人大两倍,并风趣地说“这样英国女王用不着戴眼镜就可以认出来了!”。这个大名,以后就进入了美国英语中,用来代替“your name in writing”来表示“亲笔签名”的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英雄的历史。

通过这样做,能迅速调动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求知欲,还新雅高效。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运用细节夯实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细节是历史的颗粒,过程的链条。历史本来应该是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但由于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用的时间地点人物、知识体系与框架、乏味的抽象概念、生硬的说教、考试升学等等,让学生对历史课没有好感,课堂上昏昏欲睡,历史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地运用历史细节,使学生夯实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针对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我选取了两个历史细节:

历史细节1:甲午海战前夕,明治天皇与首相伊藤博文的对话。天皇:能打败北洋舰队吗?伊藤:能打败。天皇:理由?伊藤:战斗力胜过清朝海军。天皇:如何得知?伊藤:北洋舰队纪律涣散,应战准备缺乏。天皇:何以见得?伊藤:士兵将衣服随意晾在船舷和大炮身上。“镇远”、“定远”军舰,管理混乱,缺乏战斗力,随处摸几下,白手套变黑手套了。

历史细节2:甲午海战期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过生日。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孩童捐钱买军舰,准备与北洋舰队相抗衡。

通过两个历史细节的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学生们发出愤怒的声讨与对晚清政府的不满。随后的教学水到渠成,问题也迎刃而解。

3.运用细节进行课堂整合,言近意远、情趣盎然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应该是师生双

3

方通过灵活的方式共同完成的,切忌流于形式。课堂小结又是一门艺术,小结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运用历史细节可以让课堂小结收到言近意远、曲尽绕梁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出示了谭嗣同的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是谭嗣同在得知《马关条约》后奋笔而就的,我在课堂上深情地复述当时的背景:戊戌变法之前,浏阳青年谭嗣同望着腐朽即将坠落的清王朝,不禁黯然神伤,这样一个国家若再不变法,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政治、法律理念,亡国灭种是那样的难以避免,到时候神州大地不免沦为外国列强分割之地,四万万同胞将成为亡国奴。此时的他不得不为国之未来、民族之未来所哭泣,写下了如此的诗句。他在这之后积极投身变法,践行了自己变法维新的理想。历史细节的巧妙运用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加深了理解,又为下一单元戊戌变法章节的学习做了铺垫。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细节,恰当的运用细节,让历史不再乏味,让历史因为拥有了细节而不断地可爱可亲,也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生命力永存。

三、细节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首先,要求真,要让每一个历史细节因真实而崇高。历史是真实的,我们每位老师在构筑起历史这栋“高楼大厦”时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粒沙的历史细节都必须是真实的,历史细节不能因为小而乏真,“真”是我们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历史细节的“生命底线”。我们在叙述细节时不能随意的编造、想象甚至拼凑。课堂是严肃的圣地,史学以真实而崇高。

其次,要有魂,历史细节的选取要注意目的,必须为一堂课的“主题”服务。在课堂上,任何教学手段的选用都要服务于教学,细节也不例外。如果历史细节不能围绕主题,缺乏灵魂统率,为渲染课堂气氛随心而用,率性而为,这样的运用就失去了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学会选择,不能把历史课变成纯粹的故事会,因为史学因严谨而美丽。

再次,要和时,历史细节运用要注意对时机的把握。恰到好处是历史细节运用的不二法门。一堂精彩的历史课中,精彩和典型的细节运用要在恰当的时候出现,精彩的东西只有用在恰当之处才会春光无限。“火候”要用到刀刃上,一般来说,对于历史事件的讲述,细节运用于事件的高潮处或转折处。对于历史人物的讲述,细节就要出现在事迹中。只有这样,历史事件才会高潮迭起,激动人心,历史人物才会更加丰满、栩栩如生。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博览群书、勤于思考。教师的阅读视野要更加开阔,要有淘金般的目光与勇气在浩瀚的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点点滴滴。要凭借智慧与用心设计每一节课,把历史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还原,这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像盼过节一样上历史课。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历史细节的运用,既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又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

第三篇:我在识字教学中的体会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了,特别是低年级语文,在教学中感受颇多,在此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由于课程改革,小学低年级的识字量大大增加了,随着识字量的加大,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考验,怎么样既能完成识字教学的量,又能让学生牢记这些生字呢?学生错字、忘字率高?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觉得可以这样做:

1、偏旁归类。对于形近字,学生容易弄混、弄错,如果我们把形近字进行归类,特别是偏旁相同的字,如果我们它们归在一起来学习,学生就能分清异同,容易记下来,还不会出错。如:远、近、还、边、迈、过。

2、换一换。用给熟字换笔画或偏旁的方法来记。如:晴、请、睛、清、靖。

3、编字谜。如:“看”手高眼低;“春”三人日下去春游;“来”米上加横竖出头。

4、编故事或编顺口溜。如:“游”,学生容易把右边写成反文旁,我是这样解决的:游泳得有水,所以游字有三点水,游泳池是方的,所以游的中间是方,小孩子自己去游泳是不安全的,得有大人带,所以子上边就有个人。这样学生就能记住这个字了。“聪”,可以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他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他会用耳朵听,用两只眼睛去看,会用口大声地朗读,用心去记,所以他聪明了。这样讲,学生不但记住了这个字,还学会了怎样去学习。

5、编笑话。这种方法可以区分很多形近字。如,“叉”和“又”一点之差,学生很容易记错,如果编成笑话:一天,“叉”遇到“又”了,开口便说:哟,什么时候做美容了,脸上的痣呢?这样学生一下子就知道,“又”中间没点,而“叉”中间多了点。

这些方法在教学中都可以灵活运用,但是教无定法,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还会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第四篇:我在识字、写字教学中的体会与经验

我在识字、写字教学中的体会与经验 识字、写字是小学低年段的重头戏,也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而写字是对识字的巩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良好识字、写字习惯以及写字的美感意识,不仅对学好语文,而且对终身学习,都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交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带给学生识字的乐趣。因此,我认为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要想让学生喜欢识字,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亲近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实践证明,在这种氛围下进行的学习,学生的兴趣浓,主动性高,往往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写字教学的要求和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小学写字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写字熟练的技巧,以便于日常应用。因此有几个要求:(1)正确。此为最基本要求。即把字写的合乎规则,遵守笔顺规则,不写错别字,不改变字形、不多笔少画。(2)端正匀称。即把字写得横平竖直、间架结构比例适当,笔画清楚。(3)整齐。即全篇字大小一样,行款人事科规则,字距合适,行距均匀。(4)速度。随着技能形成要求写字有一定的速度,但要与潦草有严格区别。总之,写字要求就是要做到"对、好、快"三者结合起来即所谓技巧。用较短时间写字而笔画结构正确、端正、行款清楚整齐,就是小学写字教学总要求。

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即"头正、身直、脚放平、胸部距桌子一拳。"这是写好字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身体健康发育的重要措施。其次,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再次掌握汉字基本笔画的写法,掌握汉字间架结构及笔顺的基本笔顺规则。字写得规矩才好看,要合规矩必须掌握基本笔顺原则,如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内、先进人后关门、先横后竖等原则。最后,是要求学生爱惜学习用具。教师拿出慈母的耐心与爱心,教给他们怎样削铅笔,使用橡皮,摆放书本开始。

3、随文识字

语文教学中强调理解要联系语言环境,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我们的识字教学也联系语言环境进行识字。在识字教学时,我常常引导学生把字所在的词拿出来,通过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来认识和理解这个字。如:“珑”、“璃”的认识我就先让学生认读理解“玲珑”、“玻璃”,再试记“珑”和“璃”。在识字教学中,把学生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联系课文来帮助识记,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4、归类识字

从我们的汉字的造法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我们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即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记的范围。例如:要认识的“钢、钉、钟、铃、铜”都是形声字,都带有“金”。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得出结论“这些字都带有‘金’的字,都跟金属有关系”。同时进行拓展,让学生想一想还认认那些字带有“金”,然后进行了效流。归类识字不仅有助于学生查字典,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大批同部首字的字义。如把“江、河、湖、海、洋”,“吃、喝、唱、叫”,“跑、跳、跟、踩”,“抬、指、打、拍、提”,这些字按偏旁归类,理解它们分别与水、嘴、脚和手有关系,就容易识记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而且还认识一些课外的生字,拓宽了识字面。

5、游戏识字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比较薄弱,容易分心,如果只是一味的识字,是无法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因此,在识字过程中使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是不言而喻的。开火车的游戏法。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游戏方法。但是这种游戏可以较大范围的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有好处。在游戏方法一开始,我先用掌声和学生进行互动“火车火车从哪儿开?”“火车火车从这开!”,而且形式也多样了,有小火车、大火车。形式多样、操作简单的开火车游戏,给识字过程带来了调剂,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益处。在识字过程中,

引进游戏,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轻轻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提高识字的效果。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学字中还有许多识字方法。如编儿歌识字、生活识字、游戏识字、猜谜语识字等等,关键在于学生会思考、会运用,才能达到识字、记字的良好效果。

总之,识字写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而且识字量较大。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采用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掌握多样的识字方法,促进学生识记效果的提高。写字教学不仅能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及观察、比较、记忆等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选择恰当的识字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语言文字,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快乐。因此,写字教学绝不容忽视。

第五篇:我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点滴

我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点滴.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 本文由papxj5iaey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我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点滴

昌邑区解放东路小学校 张哲 马克思说过: “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 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 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因此,要全面完成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小学音乐课就不 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环节。我认为音乐欣赏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益处。

一、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丰富的想 象力。 例如二年级教材上的《时间像小马车》,用模拟手法使音乐产生直观听觉 形象。在欣赏作品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和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 地摇晃着脑袋,扭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 主人。我不禁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所激动,更为音乐欣赏的魅力而折服。

二、通过欣赏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 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六年级教材中的《新疆好》是新疆民歌欣赏曲目中的精听曲目,作品 弘扬新疆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 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主自豪感、自信心。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让学生 们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中去认识音乐、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用音乐教育来培养学 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与高尚的生活情操。

三、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接触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 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是经过锤炼、考验的艺术生命力较强的精品。例如《十 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等。学生欣赏后,可以开扩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 鉴赏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怎样才能使学校音乐审美教育能占绝对的支配地位而不被流行音乐的巨大 冲击波所淹没呢?我认为,别无它法,只有教育、引导。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硬 性禁止的方法。只有因势利导、兼顾现代审美意向,注重审美导向教育,才能起 到好的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学校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要把民族音乐放 在重要的地位,但也不能排斥外来的健康的音乐,要使学生既欣赏到典雅的民族 音乐之美,也能欣赏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之美。 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格调的音乐作品的 欣赏、对比,领略各种不同的美:华彩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幽静的美、 雄壮的美、隐秀的美、古典音乐的美、现代音乐的美,通过多听、多练、对比, 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要有修养,既要有文化修养,更要具有音乐知识,音 乐知识越丰富,修养就越高,认识美的视野就更广阔,识别美的能力就越强,就

不会被那些庸俗、低劣的东西所迷惑。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音乐知识,从而提高 审美能力,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在 “吸引力” 上下功夫, 把课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丰富多采, 吸引学生积极参加, 达到审美导向的目的。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开阔学生 视野、丰富想象力、激发创造力、培养审美能力的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学生广 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就能较快地提高音乐的鉴赏力和表现力。但由于学生的 年龄、阅历、知识等方面的限制,使得音乐欣赏课显得较为枯燥,如何使音乐欣 赏课生动、活泼、有趣起来呢?我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一、视听结合 在欣赏歌曲时,学生还能借助歌词基本理解,但欣赏乐曲就比较吃力了,有 时乐曲已经结束,学生还是一头雾水,只能用"好听"或"不好听"来评价乐曲,这 是因为音乐比较抽象,不象美术那样具体直观。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时,尽量借 用直观的事物如:录象、幻灯片、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感知音乐,激发其欣 赏兴趣,从而把学生引向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中来。例如:在欣赏《小青蛙》时, 我采用了幻灯片教学,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屏上分别出 现了夜色茫茫的田野,小青蛙玩耍、捉害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 的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在绿 色的田野里歌唱、欢舞的情景。这样有效地将视听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集中了学 生的注意力,使孩子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加深了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 的记忆。

二、情景表演 由于儿童的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佳,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因而让他们边听 音乐,边分角色情景表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美的音 乐、美的故事、美的课堂。例如:在欣赏《口哨与小狗》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和 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拍动着身体,一副顽皮、 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吹着欢快的口哨,心爱的"小狗" 在其身边摇着尾巴,蹦来跳去。"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 最喜爱的方式。通过表演,激发了孩子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乐曲形 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

三、音乐游戏 在欣赏教学中,运用音乐游戏有利于小朋友们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例如: 听赏《火车波尔卡》时,我让小朋友们边听边跟着音乐做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 在游戏中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火车的鲜明形象和欢快的音乐情绪。 形式多样的游戏 是培养儿童认识音乐世界,提高音乐素养的良好途径。

总之,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学生 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发展 音乐思维、提高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情趣的目的。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影音欣赏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进步,人们欣赏 音乐的方式转向“视听结合”的高清晰度画面和多层次数字音响。那种“张开眼 睛看世界, 闭上眼睛听音乐” 的听赏习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多媒体课件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必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并逐渐成为主流 教学形式。经过这学期的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深入运用,无论是教师还 是学生,双方都觉得教学效果比较好,它极大地改善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式, 把过去只能“听得见,看不着”的单调传统教学形式,变成了现在动感的“有声 有色”的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从而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师生双方都达到各自的目的,即教师完成了教学工 作, 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同时又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音乐的熏陶。 虽然只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在教学上也学到了一些技术,但也同时感受到本组教 学研究力量的不足。在今后接下来的课题研究中,如何使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 更好地整合?以及如何进一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这些都是我们今后需要 继续研究探讨的问题,我决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奋发,不断钻研,不断借 鉴其它学科的成功经验,努力提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与应用能力,使今后的 工作做得更好、更加深入,争取获得更大的成绩。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