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木网 论文资料 养殖业保险现状及发展(通用)

养殖业保险现状及发展(通用)

养殖业保险现状及发展第一篇:养殖业保险现状及发展哈密市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近年来,哈密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地区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确定“农业稳市”的发展思路,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

养殖业保险现状及发展

第一篇:养殖业保险现状及发展

哈密市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哈密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地区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确定“农业稳市”的发展思路,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重点发展了以奶牛标准化和规模化养殖为主导的现代畜牧业,确立了畜牧业在全市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升级奠定了基础。哈密市畜牧局在“南园北牧”、“兴边富民”战略的指引下,积极调整畜牧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一、 哈密市奶业发展情况

1、奶牛存栏数和牛奶产量稳步增加。截止目前,哈密市20头以上奶牛养殖户达到27户,百头以上奶牛养殖村达到4个。全市存栏牛2.4万头,其中改良奶牛1.1万头,较上年增长5.8% ,占牛总数的49% 。奶牛存栏数达11955 头,其中:后备牛、犊牛2100头;成年母牛9855头,其中:荷斯坦奶牛3683头,新疆褐牛4896头,西门塔尔牛1276头。荷斯坦奶牛泌乳期最高单产奶量达12吨,平均产奶量达到5吨;西门塔尔牛年最高单产奶量达3.2吨,平均产奶量达到3吨;褐牛年最高单产奶量达2吨,平均产奶量达到1.6吨。哈密市奶牛平均日产鲜奶 82.5吨,其中:往盖瑞公司交鲜奶的养殖户平均有64家,日交奶量8—12.5吨左右。奶农自销82吨左右,全年共生产牛奶31000 吨 ,较上年增长5% ,实现收入9300万元。

2、奶牛养殖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自2005年起我市先后承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暖棚建设等项目,共建成四座机械化挤奶站(长青牛场奶站、石油开发区奶站、沁城乡城西村牛场奶站、桃园农场奶站)。5个奶牛养殖场(回城乡澳牛奶牛场、卡米里荷斯坦奶牛养殖场、哈密市荷斯坦优质奶牛养殖有限公司桃园农场托牛所、长河集团长青牛场、沁城奶牛场),奶牛养殖小区(二堡镇奶牛养殖小区)1个。共养殖的荷斯坦奶牛1850头。奶牛养殖场和奶牛养殖小区所养殖的奶牛占全市奶牛年存栏的17%,全市奶牛养殖大户有63户,其中养殖奶牛有544头。

3.奶牛养殖基地建设成效显现。养殖基地是奶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先进饲养方式,是奶牛养殖实现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实现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提高牛奶的质量。哈密市2010年重点抓长河集团长青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学生奶”奶源基地,桃园农场荷斯坦优质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奶源基地,沁城乡奶源基地,回城乡奶源基地等4个奶牛养殖园区建设,新建的回城乡奶牛养殖小区。我市奶牛业发展中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牛奶难卖”等制约因素初步得到解决,为我市的奶牛业的快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增强。近年来,哈密市结合科技示范户项目不断完善和加强信息咨询、养殖技术、配种繁育、疫病防治等方面的配套体系建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培训和咨询服务。全市共建牛改点35个(其中季节性人工授精点10个,常年人工授精点25个),年完成牛人工授精10000头,有利地推进了奶牛良种化进程。我市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引进新品种,累计引进良种奶牛4887头,加快了奶牛品种改良步伐,对提高奶牛良种化水平起到了积极地作用。目前良种奶牛比例达到59% 以上。对于部分奶业基地我市畜牧兽医局选派临床经验丰富,繁育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人员入场进行技术指导,奶牛死淘率明显下降,奶牛产奶量明显提高。疫病防制体系建全,哈密市有动物疾病控制中心,乡有畜牧兽医站,村有防疫员,服务手段和技术日趋多元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存在的问题

1.奶牛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高产奶牛比例偏低,形成高投入、低产出,影响了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奶牛养殖效益明显下降,奶牛的主要生产成本是饲草料,约占60-70%,由于饲草料价格的上涨,奶牛饲养的经济效益显著下降。调查中发现,除了个别奶牛场由于优质优价效益变化不大外,几乎所有奶户饲养奶牛的经济效益都在下滑,部分奶户甚至收支相抵,没有纯收入,差的奶户已经入不敷出,出现亏本情况,主要原因鲜奶收购价格偏低,良种牛引进及改良资金不足,制约着奶牛业发展壮大。

2. 饲养管理方式落后。缺乏基本的奶牛饲养知识和经验,又不善于学习、饲养管理粗放的奶户,规模小投入不足的奶户。我市奶牛饲养83%仍是以农户为主体的分散饲养方式。这种方式管理粗放,设备简陋,环境卫生和防疫条件差,饲料配比不合理,原料奶品质差、产量低、成本高。直接影响基础设施建设仍较落后,并缺乏相关优惠政策扶持,饲草料基地建设工作滞后,造成产奶量不稳,夏季过剩,冬季不足。

3.奶业的公共服务和扶持政策不到位影响奶牛业的健康发展。哈密市市乳业是一种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政府肩负着重要的调控责任。奶农对乳品加工企业原奶质量化验结果的不信任和对奶质的争议,基本原因是缺乏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奶质检验服务,原奶收购市场、饲料市场比较混乱,规范管理不够,人畜共患传染疾病还没有根治,遗留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政府对奶业的扶持缺乏连续性和突破。

三、今后发展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各级组织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课题出发,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奶牛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作用,切实从思想上、组织上把奶牛产业发展摆到应有的高度,坚持奶牛产业启动时扶持政策和举措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不动摇,进一步加大发展奶牛产业的宣传发动,倾斜工作力量,落实关键措施,确定工作重点,建立健全各级工作责任考核体系,逐级明确目标和责任,形成区、市、乡三级联动,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协调运作的工作机制和浓厚社会氛围,推进奶牛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步伐。

2、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技术支撑。进一步深化畜牧科技推广机制改革,加快推广先进实用生产技术,重点推广奶牛高产模式化养殖技术及品种改良、配方饲料、胚胎移植和重大疫病综合防治和检测等技术,加快推进行业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引导热爱养殖业的人高养殖业,鼓励科技人员转变服务方式,实行技术承包。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充分利用生物科学新技术改良奶牛,建立健全奶牛改良服务体系,加强区域内配种站点的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引进高产荷斯坦细管冷冻精液和一定数量的高产荷斯坦奶牛,加快实施高产奶牛胚胎移植项目,加大奶牛改良力度,提高高产奶牛的比例,2010年底奶牛能发展到13000头。2011年要自繁自育2000头。提高良种的纯繁扩散速度;力争在2年内新增百头的奶牛村12个、200头的 10 个、500头的 4 个。加强对奶牛传染病和常见病的预防和控制,大力普及机械化挤奶、智能化管理,为生产优质、安全、绿色奶产品创造条件。

3、建立引导基金,扩大奶牛公共服务。根据《哈密市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南园北牧”、“兴边富民”战略,在统一规划、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全面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场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畜牧服务体系,把基点放在畜牧业结构调整上,把切点放在发展规模化养殖上,把重点放在开发特色畜产品上,培育各具特色、各具优势的规模养殖场户,发展壮大奶牛业商品生产基地。加大奶业扶持力度,制定扶持政策。由政府进行贷款担保,同时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让养殖户能贷到款发展养殖业。但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严格审批,扶持真正具备条件的农牧民。当前,在支持重点上,继续进行奶价补贴,提高奶价对于增加奶户收入,改善对奶牛业的预期,恢复奶牛业信心作用最为直接,解决当前诸多问题的最理想的措施;改进畜牧兽医服务,落实扑灭疫病奶牛的政府补偿,净化奶牛种群,彻底解决传染病问题。支持集约化规模养殖,对一定规模以上的集约化养殖奶户、养殖小区和牧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补助;支持改进饲养管理,对于饲喂青贮饲料的奶户继续给予一定数额的青贮补贴。

4、建立第三方检测制度,维护公平交易秩序。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门、乳品加工企业、饲料加工企业、奶业协会、养殖户五方代表组成的原料奶价格协调机构,负责分析、研究和协调本区域内原料奶价格有关事宜,制定原料奶市场指导价格,定期公布,实施社会监督,促进奶源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确保奶农及企业合理利益的实现。要鼓励企业在指导价的基础上实行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引导奶农规范养殖行为,提高原料奶质量。要加强奶源市场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原料奶收购等级质量标准,禁止原料奶收购企业通过非正常手段垄断、操纵原料奶收购价格,或者采取压低等级等手段侵害奶农的合法利益。要尽快出台原奶管理条例,实行优质优价的区别定价制度,通过利益引导,扶持整个产业健康发展。以地区、市(县)畜牧兽医部门为主体,建立原料奶质量第三方检测机构,通过技术监督部门委托授权,开展原料奶质量监测和仲裁,为优质优价保驾护航,促进奶牛业走向健康的轨道。

5、根据本地实际,发展基础母牛,培植“牛源”基地 发展奶牛产业必须建立稳定的“牛源”基地,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应该按照“以繁为主,引繁结合”的原则,各级政府引导、保护和发展发展基础母牛,无论是人工受精还是良种种公牛人工辅助交配所产的犊牛,通过畜牧科技人员鉴定为良种母牛,应该在配种资金给予补贴,支持良种后备母牛培育,对优质母犊的留存饲养给予一定额度的无偿补贴,可以很好缓解当前奶牛业中后备奶牛不足的问题,提高农户养母牛的积极性,使农民认识到养殖母牛的重要性,逐步提高适龄母牛比例,从而提升奶牛的乳用性能,增加母牛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

6、进一步提高奶牛养殖科技含量

做好奶牛的购入、养殖、产品营销、信息咨询等方面的科技服务,为奶牛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健全市、乡技术服务网络,重点培育和完善乡镇基层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全面加强对养殖户的科技培训,大力推广和普及奶牛选购、品种改良、饲养管理、防疫灭病、青贮饲料和暖棚建设等适用技术,确保奶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完善机制,激励畜牧科技人员投身基层,服务农民。在畜牧技术推广方面涌现出的优秀畜牧兽医科技人员在职称评定上给予制度上的倾斜,通过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奶牛养殖科技含量,为奶源基地建设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撑。

通过全方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使奶业生产走上规范、高效的轨道,为哈密市奶牛业健康、稳步发展提供保障。为进一步加快哈密市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全面推进哈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更好的提高农牧民收入,实现哈密市现代化畜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哈密市畜牧兽医局 王磊

2010年12月6日

哈密市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哈密市畜牧兽医局

二0一0年十一月六日

第二篇:小规模肉牛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通过对小规模肉牛养殖场进行调查,以现代畜牧业的理念分析了农户小规模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小规模肉牛养

殖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小规模肉牛养殖业;现代畜牧业;现状;问题;对策

现代畜牧业是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用现代设施装备、用现代科技改造、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发展起来的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建设现代畜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需要。

1 现代化畜牧业的基本要求

现代畜牧业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现代畜牧业又是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可控性强、工程化程度高的畜牧业,是按国内外大市场要求配置生产要素的畜牧业,是商品经济的畜牧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过程[1],现代畜牧业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畜牧业。

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就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即生产、加工、销售的配套成龙,现代畜牧业的主要特征: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养殖环境生态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由于受资源、资本、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提升安全理念、技术理念、规模理念、产业理念和市场理念,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畜牧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畜牧业,以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畜牧业

[2]。

2 适度规模养殖是畜牧业的必由之路

适度规模养殖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以期提高畜牧经济效益的一种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畜牧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整合资源,实现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和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因素的有机组装,才能解决“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我国现行的政策制度下,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模式,与农户手中的资源相匹配,农户手中拥有的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地等)可以用来种植饲草和饲料作物。他们手中还拥有棚圈等饲养设施,部分农户还拥有基础母羊、母牛等生产资料,可以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养殖活动,有些农户家庭中还有剩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畜牧业生产当中,这些资源要素农户都能够自主支配。我国的小规模化肉牛饲养从事的也是社会化商品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采用的也是良种、良料、良法等现代技术,不是传统的土方法,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 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肉牛产业。我国肉牛养殖产业仍以母牛分散养殖和肉牛相对集中育肥方式为主体,农牧户分散饲养在活牛牛源和牛肉产品供给中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农牧户小规模分散饲养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农家现有的各种精粗和青绿饲料,从而减少饲料浪费,解决目前养殖的最大难题———环境污染,提供大量有机肥,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改良了土壤,减少了污染,促进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小规模养殖也为数以万计的农村整(半)劳动力和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解决千家万户农民的致富问题。

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特点是饲养成本低、规模化、小型化、饲料来源丰富,经营主体是农户。小规模家庭养殖可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还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小规模化肉牛养殖一般是户养牛10~20 头。如杨浩珍等[3]对丰都县148 户不同肉牛养殖规模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投资收益进行调查分析,表明每户肉牛养殖规模以9~10 头为宜, 其投资收益率最高,为57%;徐恢仲等[4]综合户均年收入及投资收益率、劳动力资源、农户文化程度等各因素来考虑,建议在农村目前所拥有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下,肉牛养殖规模以5~6 头为宜。

3 小规模肉牛养殖场现状调查

我国肉牛主要养殖模式是农牧户个体分散模式、农牧户个体集中模式和中小规模专业化模式的肉牛育肥,其中以专业化中小规模育肥模式占主导,随着畜产品需求的变化,这种格局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千家万户的小规模肉牛养殖有许多优势如可以充分利用农家现有的各种饲料资源、劳动力,增加家庭收入等,当然小规模养殖户如管理不善也有弊端,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防疫,其次是食品安全,还有饲养管理不合理等[5]。笔者于2011 年7 月至2012 年7 月对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的星光村、巴吉村、工联村、祁连村、小泉村、甘浚村、光明村、三光村,龙渠乡的墩源村、保安村、龙首村、什八名村、下堡村等13 个村进行调研,采用抽样调查法,随机走访农户进行访谈,用调查问卷交流方式调查;计走访100余户小规模肉牛养殖户,取得99 份调查问卷,其中甘浚镇47 份,龙渠乡52 份。在深入农村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农户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表 小规模肉牛养殖户饲养母牛,进行自繁自育有明显的盈亏正平衡,饲料资源是限制当地小规模养殖户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6];每年一般的小养殖户来自养牛的收入在3 000~8 000 元,专业户高达3 万元,即使是一般的存栏母牛3~4 头的小规模养殖户,农民肉牛养殖收入也达其全年总收入的1/3,使农民致富不离村,维持了农村生产关系的稳定,促进农业 的良性发展。在调查中发现,调查区内的小规模养殖均为舍饲饲养方式,劳动力资源为家庭劳力,粗饲料以自产的玉米秸秆为主,精料多是根据生长需要饲喂混合精料或购进原料粮后 自行配制,疫病防治为公共服务方式,粪污以农家肥或沼气形式处理。小规模肉牛养殖有:一是一般养殖户,家庭养殖为养牛经济单位,有专门建造的养牛舍,以饲养母牛1~5 头, 带犊牛,培育架子牛并育肥4~6 头肉牛;二是养殖专业户,以饲养母牛8~12 头,属于自繁自养自育,养殖户根据自身的劳动力、饲草、资金情况,也购进架子牛进行育肥。小规模 养牛户的肉牛经营模式是“母牛+犊牛+(+架子牛)育肥牛”的复合经营模式,即养母牛并同时育肥肉牛,主要以母牛带犊繁育的家庭舍饲模式为主,经营模式普遍为“母牛+犊牛+育肥牛”模式,养殖户除了将自己犊牛培养育肥或吊架子后用于育肥外,还从外购入架子牛短期育肥。小规模肉牛养殖属于分散性饲养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和经营单位,总的根源就是投入不足(包括资金、饲料、人力等),如调查结果表明,76.29%的农户都不打算扩大养牛的规模,而扩大规模最大的阻碍是草料(玉米秸秆)不足[6]。近年来精饲料价格上涨,农户不愿意花钱买饲料饲喂肉牛,还有后院牛舍占地有限、照顾费劳力等原因,他们不愿扩大 养殖规模。

4 小规模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4.1 养牛处于家庭生产结构中的副业地位,农户较少重视养牛科学性,市场竞争力较差如笔者在甘州区的甘浚镇和龙渠乡调研表明,当地肉牛市场体系落后,缺乏较规范的活牛交易市场,大部分活牛交易都是牛贩子直接到农户家中收购活牛,使养牛户常因市场判断不准而蒙受损失,进而挫伤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当地一般的存栏母牛3~4 头的小规模养殖户,农民肉牛养殖收入仅达其全年总收入的1/3;农户仍选择养牛是当地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当地的制种吸纳了大量的家庭劳动力,养牛则属于边际效益。

4.2 小规模肉牛养殖比较效益不高养殖户饲养1 头母牛,培育犊牛需要15 个月[7],饲养成

本在3 890~4 500 元,几乎无净收益,当人工费、折旧费、粗饲料费不计算,才有边际效益。如农户养育肥牛,1 年饲养出栏10 头育肥牛需要投资10 万元左右,净收益在1 万元左右,而农民目前外出务工,无需投资1 年也可以收入2 万元左右;而且肉牛养殖高成本投入,扩大饲养规模明显增加了劳动强度及风险程度(市场价格风险、疾病风险等),对农民家庭来说难以接受。

4.3 肉牛养殖新技术扩散难,从业人员科技素质不高,影响农民增收在深入农村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农户肉牛养殖的技术来源进行了归纳,大部分农户是自学养牛技术(占调查的81%),根据父辈传授下来的经验养牛,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指导,肉牛养殖防疫抗风险性差,饲养管理也非常粗放,存在着肉牛品种混杂、出栏率低、肉质差、安全无保障等问题,因此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否则,诸如肉牛品种利用、食品安全追溯、新饲养技术、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难题很难传播和推广,通过宣传培训、服务、示范等多种措施,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肉牛生产的科技含量。

4.4 小规模养殖组织化程度不高,与规模养殖场(主要是育肥场)之间缺乏利益的有机联合,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千家万户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粗放、效益较实力弱小,没有代言人,市场应对能力弱,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更谈不上辐射带动能力。虽然有“公司+协会+基地+养殖户”、“养殖大户带动中小养殖户”、“村委会+协会+养殖户”、“合作社+养殖户”的经济运行模式,但很难真正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依然是产业链脱节。如在调查发现,甘浚镇肉牛养殖数量较多的祁连村、小泉村和光明村等已相继成立了养殖合作社或养殖小区[8],但这些合作社或养殖小区仅是从养殖户手中购买犊牛、架子牛进行育肥,与村里的养殖户没有形成合作关系,更谈不上辐射带动能力。

4.5 加工业滞后制约品牌建设进程

我国有着丰富的牛业品种资源,但牛肉精深加工发展方面动作缓慢,很多仍停留在品种资源的优势品牌上,缺乏进一步的开发挖掘。如笔者在甘浚镇调查,当地的肉牛群体以西杂牛为主体,当地称“河西牛”,目前仍停留在养殖上,没有发展成牛肉制品深加工层次的品牌[7],导致品牌知名度不高,无力以品牌影响国内外市场。

5 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理念,促进小规模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的对策

小规模养殖仍是我国肉牛生产中的主力军,尤其是千家万户繁育母牛和饲养架子牛更是肉牛生产的基础,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户饲养繁殖肉牛的支持力度,如母牛养殖进行适度的补贴,建立基础母牛保险制度,降低养殖风险。在信贷方面对养殖户发展基础母牛给予必要的支持,以保护和调动养牛户饲养母牛的积极性。

5.1 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为了促进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国家、省、市、区等各级政府对甘浚镇肉牛产业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包括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纳入镇财政全额事业性编制、村级防疫员纳入正常补贴、零费用防疫、冻精补贴、零费用配种、秸秆青贮与氨化补贴、牛圈舍修改建设补贴、小区(合作社)养殖补贴、专业户(规模)养殖补贴等;同时信用合作社也加大了对专业户、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支持,实行低息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如以调查甘州区甘浚镇为例,对于合作社新建的肉牛舍和肉牛养殖小区,政府出资为其修筑自来水管道、修路、通电、出资绿化,方便养殖户用水、用电以及出售架子牛、肉牛,保证了养殖农户的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确保了畜牧场规划的合理性,保证了农户养殖肉牛的经济效益。

5.2 采用适度规模养殖,发挥饲料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增加收入保持小规模养殖户的适度存栏数量,加大养殖户基数的发展,适当增加户均母牛存栏数量,提高母牛的繁殖率。根据农户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和饲料资源确定合适养殖规模,养殖数量过少会造成资源浪费,养殖数量过大,自身不能够解决的饲料资源不足,外出采购则会造成成本上升、效益下

降;做好技术力量配置,强化疫病防治,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提高基础母牛繁殖率和犊牛成活率,缩短母牛胎间距,降低幼牛的死亡率。

5.3 加大杂交改良力度,推广科学饲养模式,提高肉牛生产效率建立和增加家畜改良服务网点,加大改良面积和改良率,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效率,提高肉牛饲料利用率和屠宰

率。遵循肉牛生长发育规律,推广母牛、犊牛补饲技术和幼年直线育肥技术[9],摒弃“架子牛育肥”方法,充分发挥肉牛前期生长速度快的优势,给予充足而合理的营养,缩短饲养期,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的青贮、氨化加工处理技术;推广示范养殖技术和饲草饲料加工配合技术,降低饲养成本;根据不同的饲料资源合理配合日粮,提高饲料报酬。

5.4 引导千家万户走向专业户饲养,建立母牛—肉牛养殖小区,组建不同形式的养殖合作社 王消消等的分析表明存栏母牛8~10 头的专业养殖户母牛养殖成本明显低于养殖户[7],在养殖小区(合作社)建立母牛—犊牛—育肥牛的养殖经营模式,实行自繁自养自育,稳定育肥牛的牛源,在农户科学饲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场户结合、就地直线育肥的经营模式,扩大饲养规模,发挥育肥牛场在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带动广大农户肉牛养殖的发展。建立合作社后,做到统一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摸清楚市场行情,并由养牛合作社的代表与牛经纪人谈价格出售架子牛和育肥牛,减少中间环节的费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户养牛的利益空间。

5.5 强化科技培训与科技术入户,让养牛者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创建能繁母牛、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养殖户(场)的示范场(基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户的培训,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通过养殖技术服务体系实施技术培训和示范,切实帮助养殖户降低在疾病防治和防疫上的风险,提高养殖户总体应对风险的能力。根据需要开展培训,邀请高校的养牛专家对养殖户实施“走村进社”的冬春养殖技术轮训,注重养牛实用技术推广,围绕提高养殖效益,新技术、新品种、新饲料的应用等开展技术讲座;在注重提高养殖户 养牛科学饲养技术水平的同时,推广新技术如应用不同时期母牛的补饲技术[9],犊牛补饲技术和早期断奶技术,犊牛直线育肥技术等,提高母牛养殖综合效益。

5.6 建立完善防疫体系,确保畜产品安全对村级防疫员根据工作量给予适当补贴,以保证村级防疫工作正常开展,定期开展春防秋防,做好疾病的检疫和口蹄疫的预防;加强能繁母牛繁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严格牛群防疫条件,建立消毒制度,开展经常性的环境卫生消毒,提高母牛繁殖率和牛群养殖经济效益。

5.7 打造区域性肉牛品牌,提高小规模养殖户饲养品牌牛肉产品的意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出栏量的增加,品牌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屠宰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采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处理办法,开展深层次加工,增加牛肉制品品种,全力实施肉牛品牌战略,打造知名品牌。积极挖掘牛肉制品品牌文化和品种样 式,努力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文化发展战略[10-13]。

6 参考文献

[1] 栗林.现代畜牧业发展要素浅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29(6):93-96.

[2] 杨兴钱.现代畜牧业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战略[J].四川畜牧兽医,2007(7):16-18.

[3] 杨浩珍,吴天梅,黄晓凤,等.丰都县肉牛养殖适度规模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

(23):354-355.

[4] 徐恢仲,廖丹,熊廷奎,等.肉牛养殖经济效益调查分析与养殖适度规模的探讨[J].畜牧市场,2004(8):22-24.

[5] 范光建,张忠宇.皖北农村畜禽散养及小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5):331,335.[6] 杜甘露,何龙,王琼,等.小规模肉牛养殖场的经济效益调查分析[J].养殖与饲料,2012

(10):9-13.

[7] 王消消,何龙,杜甘露,等.繁殖母牛养殖效益分析[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2,32

(2):70-73.

[8] 黄洁,赵德兵.因地制宜发掘合作社的优势产业[J].中国畜牧业,2011

(19):52-54.

[9] 赵德兵,姜军,王消消,等.繁殖母牛围产期补饲对犊牛初生重和体尺指标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2,48(13):66-69.

[10] 杨波,马剑宏,杨涛,等.泾源县肉牛养殖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牛业科学,2012,38(3):71-72.

[11] 马龙,李聚才,苏俊喜,等.浅析西夏区肉牛养殖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5):69-70.

[12] 韩畅,佘雪梅.宁南县肉牛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四川畜牧兽医,2010(8):13,15.

[13] 陈阳.蒙城肉牛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09(9):19-20.

第三篇:析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措施

析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措施 [摘 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保险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应该加强立法;创新经营体制,成立政策性综合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建立农业保险基金现代筹措和管理制度;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加入WTO绿箱政策推广农业保险;设定农业法定险种。

一、我国农业保险运营主要问题分析

(一)自我保障功能缺乏。农业保险发展的滞后,与市场发展的成熟程度有关,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农业保险自身缺乏保障。高风险、高赔付率,让开展这项业务的保险公司无利可图,形同鸡肋,即使保险公司使出浑身解数,仍然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而身份不明、规则缺失、支持措施不足等因素决定了农业保险陷于困境。首先,农业险与商业险在经营目标上的冲突。农业险保户的投交保费能力低,如果按照商业化运作,同时承受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的农业险,就当以高保费弥补分散其存在的风险,但我国农业险费率是国家统_的,属于低保费险种,缺乏灵活的可操控性,保费高了保户承受不起,低了保险公司后续经营无力维持。其次,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由于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均未对农业保险予以明确规定,导致农业保险身份不明确,由此导致规则的缺失,出现问题在所难免。

(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目前,农业保险基金主要来自于保户缴纳的保险费,而按农业损失率制定的农业保险费率相对于保户的农业收入而言是很高的。根据第﹁次农业普查资料,全国有59%的农户仍属于纯农户,这些纯农户家庭90%的收入来自纯农业收入,这就意味着,投保农业险,无论是否出现险情,相当比例保户的农业收入都有可能降低,导致农户收入出现持续走低的趋势。在农户收入减少的同时,农村公共品供应的弱化将使农户隐性负担逐步增长,农户预期和现实支出增长却有强化的趋势。尽管农业保险是从保护保户利益出发,保险费亦是保户应当负担的,但是由于保户收入偏低,甚至还有4 000多万的贫困人口没有脱贫,这种状况使单一靠保户缴纳保险费来壮大农业保险基金困难重重。这种单一的、不稳定的来源渠道也是农业保险实践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使农业保险基金的积累速度与农业风险保障的要求相差甚远,甚至不能维续农业保险的发展与创新。

(三)农业保险基金管理分散,推动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由于保险公司将农业保险与商业保险捆在一起经营,从保险基金的使用上看,农业保险基金被作为财产保险基金的一部分使用,并没有专款专用。从经营核算上来看,往往是用其它财产险的盈利来弥补农业险的亏损,缺少独立的农业保险基金的核算办法。尽管有些地方摸索出了单独核算农业基金的办法,但依旧没有放弃由财产险来“养活”农业险。从保险公司内部经营管理来看,经营农业保险的下级公司作为上级公司的子公司,并没有按农业保险的经营规律积累各级农业专项保险基金,而是按一般财产保险的分保方法甚至是以公司内部责任制的形式承保农业保险,使农业风险分散不出去。这种基金分散式的管理,导致保险基金无法积累,无法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empirenews.page--]

(四)农业保险的“双高”导致保户和保险公司共同利益的模糊。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农业保险项目经营经常性入不敷出,提高保险费率就是习惯性思维了。但对于保户而言,又无法承受提高的费率。而且,农业保险规模控制较严、操作复杂,赔偿估价双方意见往往分歧较大,保户的最终决定可能是放弃投保农业保险。

(五)农业险险种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保险基金结构不合理。作为商业保险公司而言,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目标。因此对于农业保险而言,保险公司往往更愿意从事收益快、风险低的农业险种,而对于长期类的险种,保险公司就很少涉足了。

二、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

(一)加强立法是关键环节。农业保险的政策性特性、各级政府有关机构的管理职能和支持作用、保险费率的形成机制、经营主体应该享受的政策支持、农业保险补偿体制框架、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各部门的协调机制、农业保险保户的相关权利等等都应当在相应的法律中予以明确。在促进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国家意志将起到主导的作用,而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也将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发挥极大的作用。况且农业保险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为目的,而不以营利为经营导向,一般适用于各种商业保险的《保险法》从本质上不适应农业保险的特性和规范,因此,国家应该在立法层面上给予农业保险相关的地位,以法律或者法规的平台对农业保险予以支撑。

(二)经营体制创新,成立政策性综合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业保险公司无暇顾及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及社会的保障作用,因此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农险的经营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的需求。应当把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再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一并考虑在内,成立政策性综合性农业保险公司。应形成以国家农业保险公司的宏观调控引导农业保险发展方向,以各省农业保险公司的区域性管理为业务主导,以县乡两级的农业保险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健全的组织体系,这不仅符合国家农业政策,而且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

(三)建立农业保险基金现代筹措和管理制度。农业保险基金的筹措可以通过地方财政、民政、农村经济组织、城市单位及个人捐助等渠道,形成雄厚的农险总准备金,同时国家应该推进税费改革,把农业生产领域由纳税人向国家补贴的领取者转变,这对于增加农业保险的投保数量和保险基金的积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同时要制定完善的农业保险基金法规和政策,包括农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手段、与商业保险基金不同的核算办法,以及农业保险基金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等,使农业保险基金的运用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四)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目前所有的自然风险都是由农业生产经营者承担,而农业生产者对农业保险的投入能力又有限,因此应该破除“谁种田谁担风险”的旧观念,建立谁享有农业产品,谁就有义务分担一部分农业风险的新体制,即建立政府、企业、保户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许多国家都在农业保险立法中对保险费的分担作了明确的规定,美国法律规定政府补贴保费的 30%,加拿大法律规定政府补贴50%。为了防止道德风险,应规定只保障农作物预期收益的一定比例,例如美国农业保险规定的水平是经专门委员会评定的平均产量的 50%至70%。[!--empirenews.page--]

(五)筹资渠道多元化,农业保险基金投放专向化。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基金不能满足农业风险保障的资金需要。因此,筹集农业保险基金,除了发动保户积极投保外,国家应加大对农业保险以及财政补贴的力度。另外,对与农业相关联的产业可征收一定标准的农业保险税:对经营农村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提取一定比例的农业保险税,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农村合作社和国家、地方农业保险公司减免税(费)等作为农业保险基金来源的辅助渠道,实现农业保险基金筹资渠道多元化,加大基金的积累规模。农业保险基金的投放重点应是促进和保护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业生产和经营不因自然灾害而中断,及时向受灾保险对象提供帮助。同时,根据各类险种和险别的承保对象、承保责任、赔付方法、赔付金额等特殊的规定性,对农业保险基金的各类风险基金要分别管理、专项使用。

(六)应充分利用加入WTO绿箱政策推广农业保险。在WTO农业协议条款中,广义农业补贴被界定为绿箱政策。缔约方政府可以采取对农产品生产、价格与贸易没有或仅有微小扭曲作用的农业支持政策。在绿箱政策范围内的财政对农业的补贴规模,不受WTO农业协议条款限制。

(七)设定农业法定险种。根据保险大数法则的原理,保险参与率越高,稳定系数越大,越趋于合理,但由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支付能力等影响,各地保户的参保能力差距较大。根据地区差异,设定部分法定农业保险,如车险中的第三者责任险。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保户的保险意识,增强保险公司的资金积累,稳定农业保险的经营。法定保险的保险费在初期可由财政提供,或从扶贫款中拨付,也可如捐赠“希望小学”一样发动社会捐赠。

(八)再保险。农作物再保险对进一步分散农作物保险风险是非常必要的。西方推行农业保险的共同特点是利用行政手段建立多层次的再保险体系,我们也要利用再保险体系支持农业保险,以财政收入补贴农业保险的费用和经营亏损。再保险体系的建立,可提高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引导经营重点、费率厘定,增加手续费收入,增强经营主体的内控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

第四篇: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现状及分析

论文摘要:纵观我国人身保险业20多年的发展,我国人身保险市场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相

比,我国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也显滞后。作为朝阳行业,我国人身保险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就我国人身保险业的现状、发展和前景作出分析,以期为我国人身保险市场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人身保险保费人身保险营销保险责任范围

人身保险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朝阳行业,

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成长期,业务扩张非常快,加上国外保险公司的涌入,行业

的繁荣,市场主体的增加,随着人口红利期的到来,投资理财观念的更新,保险

业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以来,我国人身保险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人身保险的发展水平低且发展不稳定、在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偏低

且不稳定、承保率低以及在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供给

方面的原因,也有需求方面的原因,因此应针对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原因采取增

加保险经营主体,开放国内保险市场,增加险种,提高保额,拓宽保险责任范围,调

整经营战略,改进理赔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提高居民的保险倾向等措施

来促进我国人身保险的发展。

一.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的现状:

1982年,我国人身保险公司重新开办了人身保险业务。自此,人身保险经过

多年的时间,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身保险保费增长速度快。1982--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

度为97.26%,而同期家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82.15%,农业保险保

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74.85%,货物运盘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68.18%,

运盘工具及责任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63.65%,企业财产保险保费收入

年均增长速度为21.6%,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名列各险种之首,高出国内

商业保险总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38.54)58.72个百分点。

(二)人身保险的发展水平低且不稳定。

(1)虽然人身保险保费总额1996年已达到214.8亿,但人均保费仅为7.55

元,低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

(2)人身保险发展很不稳定。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在各年份之间很不平衡,起伏波动很大。撇开80年代的情况不论,在90年代,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

增长仍很不平衡。1992年增长速度达47.74%,但1993年却出现了负增长,1994

年增长速度高达66.52%,但1995年却降至12.42%,90年代增长率最大落差(增长率最高值减增长率最低值)高达74.95个百分点。

(3)人身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仍然偏低,且不稳定。在工业化国家,人身

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都超过50%,有些国家甚至超过了70%,而且险人身保

险的市场份额还在进一步提高。然而在我国,尽管人身保险的市场份额有了很大

提高,但即使最高年份也未超过。不仅如此,我国人身保险所占的市场份额很不稳

定,1986就增达26.77%,但1996年也只有25.62%,比1985年还低1.15个百分

点,1988年其市场份额为36.14%,但在1989—1996年的8个年份中仅有1个年份

超过36.14%。

(4)人身保险的承保率低。虽然人身保险已开办了1年多,但投保人身保险的居

民还不多,大多数居民都仍未投保任何人身保险。估计人身保险的投保率不会超

过20%,这意味着大多数居民不想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得保险金额来保障老年生活

或灾后生活。

(5)人身保险的发展在地区间很不平衡。目前的格局是城市地区,经济发达地区

人身保险发展较快,保险密度和深度较大,承保率也较高。而在农村地区,经济

落后地区,人身保险发展比较缓慢,保险密度和深度很小,承保率也很低。人身保

险市场仍然是“东热西冷”

(三)人身保险已达到一定规模。1982年,人身保险费收入只有159万元,1990

年增至49.0797亿元,1996年则达到21.481亿元。1982年是1996年13510倍。

1982—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年均达到61.6781亿元。

(四)人身保险在我国保险行业已占较大份额。1982年我国人身保险保费在国

内保险保费收入中所占比重仅为0.21%,而到1996年达到25.62%,上升了25.41

个百分点,1982年到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在国内保险市场所占份额平均

为24.07%。

(五) 人身保险在养老和居民灾后生活保障中已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投保

人身保险, 一些居民获得了养老金给付,一些居民获得了残废金给付、死亡给付、

医疗保险给付等。人身保险赔付额1982年只有21万元,但到1996年已达到

101.6682亿元,这意味着有一部分居民的晚年生活或灾后生活得到了完全或部

分保障。人身保险的发展业绩是必须予以肯定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在人身保

险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制约我国人身保险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一)人身保险险种结构不太完善合理。我国人身保险业务起步较晚,缺乏精算,

在设计险种时虽依据了一定的精算数理基础,但缺乏相关的险种设计经验。人

身保险条款的内容和包装均落后于国际水平,产品质量普遍欠佳,没有完全照

顾到居民对保险的需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分布广泛,不同的人群,不同的

地区对人身保险险种需求千差万别。比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购买人身

保险时更倾向于选择保障水平较高的、具有较大风险防范能力的险种,而西部

内陆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居民则更需要物美价廉、立足于基础保险的险种。缺

乏多样化、结构合理的险种,势必影响我国人身保险的发展。

(二)保险金额低以及保险责任范围小。目前,我国保险行业普遍存在着保险金

额低、责任范围小的问题,尤其突出的是医疗险和意外险。同当今物价水平不相

称的保险赔付额使得越来越理性化的消费者觉得,即使投保也不能获得所需的经济保障,况且需要保险的一些项目又被划在了保险责任范围以外。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三)人身保险营销环节薄弱。虽然我国从1992年就出现了人身保险的个人代理人,专门负责营销环节。但是,对北京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对人寿、医疗这两类保险“非常了解”的人为零,“比较了解”的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1.3%、

3.7%。由此可见,我国人身保险营销环节薄弱。我国居民自古都习惯、偏好以个人储蓄的方式积累生活保障基金,对于保险这种泊来品,要让人们信任并接受它,必须从营销宣传上下大力气。而目前人身保险中的营销员普遍存在缺乏上岗培训、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这样的从业人员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往往让人感到不够专业,不被客户所信任,因而顾客也不积极购买人身保险。

(四)人身保险业务开展中存在重城轻农,重东轻西的经营策略问题。目前各保险公司几乎都将人身保险业务发展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而对农村地区业务的发展很不重视。我国7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他们又都是享受不到任何社会保障体系的群体,更需要商业性人身保险介入。保险公司重城市、轻农村的经营策略,使人身保险的潜在市场得不到开发利用,极大限制了保险公司业务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地域经济上存在东富西贫的特点,保险公司在东部沿海地区因保费高而盈利多,在西部内陆地区因保费低而盈利少甚至亏损。由此,引起东、西部人身保险业务发展不平衡,不利于我国人身保险市场的开发与成熟。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

(一)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险种,优化险种结构。人身保险发展的生命力,关键在于险种的生命力。保险公司应审时度势,根据居民保险需求的变化与差异,加快开发人身保险新险种的步伐,同时要努力调整优化险种结构,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针对我国人身保险现状,建议加强以下方面险种的完善和开发:(1)完善具有储蓄功能的人身保险。我国居民多数认为,如果投保寿险而在保险期内未出险,保费便白交了。但如果到期还本,还能返还较高的利息,居民往往较容易接受,这需要保险资金收益率的支持。(2)加强对医疗市场的开发。对大多数居民来说,就医看病所需要的开支还是比较高昂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居民自然而然会寻求医疗保险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开发很不完善,尤其是65岁以上的居民医疗保险,在所有的寿险公司中基本都是一片空白,可尝试小规模探索或试办。(3)团体寿险应加强有储蓄性质的终身险开发。目前的团体寿险除团体养老保险外,几乎没有终身保险的险种,而人们往往更关心退休以后的保障问题。

(二)适度提高保险金额,拓宽保险责任范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保险公司经营实力的增强,居民愿意获得的保障水平、保障范围都大为提高和增加,应顺应形势,适度提高保险金额,如灾害性人身保险的保险金额就应增加。拓宽保险责任范围,特别是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责任范围。

(三)重视和加强人身保险营销,加强保险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提高居民的保险倾向。人身保险的需求弹性大,保险营销相当重要。保险公司应立足于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实施多样化的营销策略,建立现代的保险营销制度和营销体系,建立规范的人身保险代理制度和代理体系,提高保险代理人业务素质和文化程度。将人身保险营销工作深入到居民中去,让居民了解人身保险知识,提高居民的保险倾向。通过强化人身保险的营销工作,增强其服务功能,使居民切身感受到人身保险是“大树底下好乘凉”。

(四)保险公司应适时调节经营战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国有寿险公司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保险公司应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开发农村和西部内陆地区业务。在对原来的乡镇保险办事处(站)和营业所进行改造与更新的基础上,采取新的营销体制,抢先占领农村市场,赢得先机。1999年,中国的保险深度中寿险保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02%,位居世界第60位;保险密度中寿险人均保费仅为8.3美元,世界排62位,次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各大寿险公司均忽视了中国农村这一块处女地。在抓牢东部大中城市客源的同时,涉足广阔的西部及广阔的农村客户,不但是国内人身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更是我国人身保险市场完善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五)进一步增加保险经营主体和开放国内保险市场,提高人身保险市场的竞争性。要消除和减弱供给方面的制约因素对人身保险发展的限制,最根本的是要增加保险经营主体、提高保险市场的竞争性。当前,一方面是要增加区域性保险经营主体,另一方面要渐进有序地向国外保险公司开放国内人身保险市场,只要保险经营主体有较大的增加,人身保险市场的竞争性就会提高。只要人身保险市场具有了高度的竞争性,保险公司就不得不努力开发新险种、提高保险金额、拓宽保险责任范围、提高理赔效率,就不得不去开发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加强人身保险营销。

参考文献:[1]《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曾国安,经济问题,2000年3月

[2]《论人身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黄英,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年6月

[3]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人身保险的发展》, 张效琪,新疆农

垦经济,1999年4月

[4]刘冬姣《人身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第五篇:财产保险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1980年,我国财产保险业务恢复,在3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财产保险市场发展快速,呈现出“规模大、数量多”的发展特色。但是,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仍存在诸多问题,市场主体的单一性、产品的同质化等矛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财产保险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为此,进一步推进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应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培育成熟的、具有发展活力的财产保险市场。本文立足于财产保险市场的研究,就如何推进财产保险市场发展,做了如下具体阐述。

一、当前财产保险市场的特征

从实际来看,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表现出多元化的市场特征。具体而言,财产保险市场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保险市场发展快速,财产保险公司数量增加

随着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财产保险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自1980年我国财产保险业务恢复,到2016年财产保险业的全面发展,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呈现出“发展快速、数量增加”的特点。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财产保险市场的格局正发生着巨大变化,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单位垄断的市场,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形态,市场化的竞争加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财产保险业的有序发展。

(二)收入快速增长,财产保险业务发展多样化

财产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决定了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快速增加。从实际来看,我国财产保险业务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人身保险为主体的保险模式,逐渐发展成为人身保险、车险等多种保险业务并存的现状。当前,在财产保险业务中,车险成为了主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社会的发展实际,车险多样化的发展现状,有助于盘活财产保险市场。

(三)财险市场不断发展,市场体系逐渐形成

我国财险市场的不断发展,得益于市场体系的逐渐形成,为整个财险市场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内外环境。一方面,我国财险市场形成了原保险、再保险市场、财产中介的市场体系,极大地推动力财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财险市场从公司数量到从业人员规模,都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财险市场的发展,表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财险市场体系。

二、目前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我国财产保险市场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制约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在笔者看来,财险市场的发展一是面临“供需”矛盾;二是市场潜力缺乏挖掘;三是规模扩张所形成的效益矛盾,进而导致市场发展问题。

(一)“供需”矛盾显现,保险市场供给力不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财产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加。但从实际来看,两者之间的“供需”明显存在矛盾。首先,我国保险市场规模大,但财产保险产品相对较少,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而出现一定程度的供需失衡;其次,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尚不成熟,财产保险的保障功能未能充分体现,这也是造成财产保险功能弱化的原因所在;再次,我国在财产保险方面,存在保障程度低的问题。一是投保率低、在赔付上相对有限;二是保险密度低,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造成财产保险市场供给不足的情况。

(二)市场潜力缺乏挖掘,存在结构失衡问题

近几年,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快速,但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首先,我国财产保险试产的投保率较低,家财险不足20%;企财险也就近30%而已。这样的财产保险试产显然与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巨大的财产保险市场尚未充分开发;其次,财产保险市场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一是市场竞争不规范,尚未形成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市场竞争水平较低;二是险种结构失衡,财产保险业务过于集中,造成市场发展的局限性,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应着力保险业务的拓展,丰富保险产品种类;三是财产保险产品开发具有较大的滞后性,且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造成了财产保险产品缺乏市场活力;四是财产保险产品从营销到服务,存在服务质量缺乏,营销渠道狭窄,营销方式陈旧。

(三)效益矛盾突出,扩张发展与效益提高形成矛盾

效益矛盾是制约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财产保险行业的规模日益扩张,而经济效益的下滑,造成了两者显著的矛盾冲突。首先,我国财产保险规模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规模扩大所形成低效益模式,成为制约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其次,行业自律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需求;再次,随着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开放,保险市场国际化与监管方式所形成的矛盾也在日益显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扩张发展与效益提高矛盾的产生,影响整个财险市场的发展。

三、新时期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对策

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构建和谐有序的财产保险市场,是深化社会经济建设發展的有力支撑。在笔者看来,新时期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着力做好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市场主体,构建有序的市场环境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应注重市场主体的培育,这是构建有序市场环境的有力保障。首先,大力扶持中小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多元化发展的当前,中小保险公司成为财产保险市场的重要主体之一,应在市场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次,规范保险中介市场,建立规范的市场环境,这是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不断地丰富财产保险组织形式。在现有组织形式的基础知识,要进行拓展性发展。如保险合作社等的组织形式,可以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财产保险市场的组织形式之一。

(二)盘活财产保险市场,完善财险产品体系

总体而言,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良好,但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盘活财产保险市场活力,应强化财险产品体系的建立,这是市场融入活力的关键所在。特别是保险产品同质化问题的解决,创新型产品的培育,尤为重要。

1.强化产品开发,实现“广覆盖、深开发”

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巨大,这就强调保险市场的发展,应依托多样化的财险产品。为此,一是要强化财产保险产品的开发,特别是创新型产品的培育,对于提高财产保险产品的市场发展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充分开发财产保险市场,拓宽市场辐射力度,这是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

2.开发衍生产品,提高财产产品的市场价值

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强化开发财产保险衍生产品,对于提高产品市场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财产保险产品的开发,要立足社会需求,契合市场发展总体方向,提高产品的市场契合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并创造更大价值。

(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为了更好的培育财产保险市场,我国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市场发展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在财产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现行法律法规的不适应性增加。为此,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配套以保险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强化对市场秩序的有效维护;其次,强化保险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在以保监会为监管主体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再次,构建风险评估预警系统,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确保市场的安全稳定。当前,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能够为市场的培育及发展创设良好的内在环境。

(四)优化财险市场布局,完善市场开放模式

财产保险市场布局的优化,是基于市场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财产保险市场的布局优化,一是要推进差异化经营,能够立足于市场,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通过营销渠道拓展、营销模式创新等手段,降低市场发展成本,拓展市场服务质量;三是强化相应优惠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为了实现市场空间布局的合理化,我国应在政策上予以辅助。如,市场准入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都是以政策驱动为导向下,财产保险市场布局的有效优化;四是进一步完善财产保险市场的开放模式,搭建更加多元化的市场发展环境,实现财产保险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